2022年0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校辅导员张成玉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也是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独特的民族烙印,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以其强大的思想力、感召力为我们带来精神滋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借助科学手段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流程,也需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培养思想思维模式、树立理想信念、培育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丰富教育层次 强调生命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生命教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层次。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案箫乎?”老子认为,自然法则是平等地对待世间万象,人类应当尊重生命、尊重万物,在尊重生命价值和遵循生命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生的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既要体悟生命之短暂,又要坦然面对生死之规律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格外注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强调为有意义的事情献出生命而无怨无悔。比如,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中国历史来看,任何朝代、任何阶段都不缺为正义事业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引导学生在古代先贤和仁人志士的生命取舍中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死观
突破思维局限
挖掘传统文化多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辉,也有琴棋书画的高雅趣味,有传统文艺的生动活泼,也有民间风俗的质朴自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思维局限,积极挖掘不同文化类型中的教育价值。《礼记·乐记》有言,“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推行高雅音乐可理清人间伦理,使人耳聪目明、心平气和,能移风易俗、安定天下。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用音乐疏导心理,甚至依靠礼乐维护社会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中华传统音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磨砺学生心性,进而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和情绪稳定性。教师也可在心理咨询中将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宽松自由的咨询氛围,帮助咨询者安定心神,达到最佳咨询状态。此外,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运动讲求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协同发展,强调通过动作与精神的完美配合,帮助锻炼者达到舒展肢体、修养心性的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适度引入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通过刚柔并济、动静相间的动作要领,帮助学生克服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
坚持和而不同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和而不同肯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也提出即使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必然差异,同样可以实现和谐共处。就事物之间而言,“不同”是“和”的基础,“和”是“不同”的结果,和而不同成为一种具有多样性、鲜活性的存在。从和而不同思想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并不是“健康”或“不健康”的问题,而是聚焦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科学恰当的教育服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具有明显不同,要理解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保持本心、保留个性,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他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使学生个体在释放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展现大学生群体的活力与风采。此外,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心理困惑不一,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在统一模式下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必要情况下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教育服务
增加课程供给
奠定传统文化融入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无需赘述,而如何使文化融入更充分、更彻底,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要通过增加课程供给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保证学生能广泛接触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普通高校可开设概论性课程,在一门课程中分章节讲述传统思想、古典文学、中国传统音乐、传统绘画等内容,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条件的高校可探索开设特色文化传承课程,比如“篆刻”“民间书画”“江南染织”“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课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地域文化内容,以构建有广度、有精度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传统文化课程的导向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己任,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教育元素,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