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辅导员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科研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式互联网影响 探索积极教育路径

发布日期:2024-04-19    作者:刘珍     来源: 学生工作部     点击:

2022年0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校辅导员刘珍文章《正式互联网影响探索积极教育路径》。

互联网环境高度开放、自主交互,为广大用户构建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网络世界,在石宽用户视野、延伸用户生活空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应用基数大、黏性强的用户群体,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深受网络环境影响,这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高校及教师应正视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网络成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中国青年网发起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超过40%的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只有2.54%的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角度来看,超八成手机上网主要用于社交聊天,查阅资料、看书学习等上网行为比例与听次、网络购物等上网行为比例大体相等,追剧、看视频、打游戏、看新闻等也是大学生常见的手机上网行为。不难看出,部分大学生每天将大量时间用于手机上网,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交或娱乐需求。依托网络获取信息、移动支付、社交娱乐本身无可厚非,但将网络空间作为学习、生活的重心,极易使学生出现网络强迫行为,即无论是否出于实际需要,总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反复浏览社交软件、频繁刷新网页,即使意识到这种上网行为浪费时间、缺乏实际意义,仍然无法实现自我约束。长此以往,网络成瘾将进“步导致大学生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兴趣丧失,也会使学生出现思维迟缓、生物钟紊儿、智力减退等不良状况。同时,以社交软件代替人际交往,极易导致学生感情淡漠、表达能力弱化,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明显的社交障碍。甚至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生活,会与社会群体产生分离,社会化成长受到损害,个人长远发展受到制约。

网络应用情况制约教育效果

当前,高校及教师已认识到网络介入教育的必然性,也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高教育水平,不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应用而言,应用深度明显不足,教育效果较为有限。部分高校较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构建了包括网络课星、学习素材、心理测试、网站链接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体系,不过资源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加之缺乏清晰准确的搜索机制,学生往往投入较高时间成本却无法获取高质量

心理健康知识。部分高校信息建设滞后、资源更新缓慢,难以保持学生群体的基本使用黏性,导致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教育能效低下。高校和教师应注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留言功能,尝试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构建“微传播”通道,以拓宽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与渠道。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处理相关工作事务,难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维护网络教育空间,未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忽略学生互动需求等情况较为普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随之下降。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网络应用习惯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着力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应用习惯,帮助学生纠正网络强迫行为,进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面向大一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实现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顺利衔接,重点引导新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工具属性,使网络媒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便捷性的外在手段,而非牵制学生学习生活的枷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非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关闭多媒体设备,要求学生将手机调至关机或静音状态并放入手机袋,明确手机网络的使用时间与使用场合。高校可探索推广“网络隔离日”活动,倡导大学生每周选择一天完全脱离网络,教育学生学会反思和控制自身上网行为。对于自控能力差、沉迷网络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谈话,并推荐学生使用专业App管理上网时间。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应用水平

首先,高校要找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点。多元化、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但网络资源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要。因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应根据院校条件、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规模与类型。高校应以网络课程建设为中心,落实课程供给和配套服务工作,以满足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进一步探索在线心理测评、“微传播”环境构建、短视频微课等心理教育创新。其次,高校要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快速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力量。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供需矛盾,高校应将全体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主动对学生施加正向影响。高校要积极构建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三级管理制度,由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学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承担教育任务,保证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能得到及时回应。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用好技术助推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