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辅导员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科研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用好技术助推实践创新

发布日期:2024-04-19    作者:王心     来源: 学生工作部     点击:

2022年0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校王心文章《用好技术助推实践创新》。

网络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以共享性、多元性、即时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内容、手段、模式的全面调整,有利于在网络时代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教育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通过信息手段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精准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创新。

构建多元教育模式

第一,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凭借各种媒介手段,能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凝练大量理论知识、直观呈现教育内容。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尝试采取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不同形式,有效提取和集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使心理健康知识能入眼入耳,更能入心入脑。第二,高校要利用校园网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布置学习任务和课程作业,定期上传心理健康教学资料,在督促学生按时学习的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主动传播表明政治立场、包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媒介内容,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引领社会思潮对广大学生开展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的浸润下,能主动完善品格、塑造人格、锻炼性格。

畅通师生沟通交流渠道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量人际交往活动由线下转移至线上,有效避免面对面交流引起的尴尬与不适,因此,教师也可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利用QQ、微信等大学生常用软件,在社交平台建立师生独立交流空间,以在线沟通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问题或困惑,及时回应学生需求,帮助学生纾解心结,调整心态,走出困境。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问的沟通交流,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捕捉对方的情绪与心理,可能会导致心理咨询、辅导出现信息偏差。因而,对于需要深度交流和帮助的学生,教师应通过线上交流打消学生顾虑,尽量说服学生进行线下交流,以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注册个人账号,专门用于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发布心理健康教育作品,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生网络生活。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应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切实满足广大学生对心理服务的现实需求。然而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传统课程供给的覆盖性、精准性不佳,区域问、校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差距较大。2016年,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汇聚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最顶尖的专家及学术资源,共同建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从源头保证了广大受众能获得全新知识理念和享受高端教育服务。当然,通过精品慕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步,课程教学的深度与精度将进一步决定慕课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要在慕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线下交流、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体验的内在统一,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与此同时,高校也要从院系教师、助教、辅导员、学生朋辈等角度入手,探索建立线下督学体系,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的运行质量。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

高校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通过跟踪管理和智能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应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对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数据库,重点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大数据比对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特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方向和实施方案。同时,高校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建立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心理健康三级跟踪网络,定期收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心理及情绪状态等信息,统一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实行动态监测,以便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尽早采取介入及干预措施,防止学生出现严重危机事件。此外,高校应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与其他高校及权威研究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重点学习其他单位及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教育调整等经验,为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式互联网影响 探索积极教育路径
下一条:《中国健康教育》: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自尊、乐观归因风格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