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辅导员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科研 > 正文

《煤化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初探

发布日期:2024-04-19    作者:魏丰     来源: 学生工作部     点击:

我校辅导员魏丰在《煤化工》2023年第03期上发表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初探

摘要:资源型区域在过度开发后,研究其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非常重要。分析了资源型区域过度开采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森林环境生态恢复、通过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打造绿色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工业与绿色旅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对资源型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振兴进行了探讨。

对资源型区域来说,油气、矿产等资源是其存在 并发展的先天条件,但由于油气、矿产等资源均为不 可再生资源和资源型地区对资源的过度依赖[1],在多 年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型重工业集中、低 利用高排放已经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 坏,导致资源型区域发展走向严重的经济衰退,生态 环境也急剧恶化。 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推进绿色 发展,采用先进技术转型落后产业,其背后的高质量 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围绕资源型区域所 面临的困难,以可持续绿色发展为目标要求,开展矿 山等林被生态修复,发力森林种植培育,发展好森林 景观,然后通过培养人才和高等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利用工业遗留资产发展工业绿色旅游是资源型区 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1.资源型区域所面临的问题

1.1 资源开发后废弃矿山治理问题 资源型地区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废弃矿 山[2],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两轮全国矿山环境检查, 摸清了我国废弃矿山现状,为修复生态奠定了基础。 据付战勇等[3]介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时 间的推移,有关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显示[4],截至 2018 年,全国废弃矿山约 9.9 万座,其中 非金属矿山 7.5 万座,金属矿山 1.17 万座,能源矿山 1.23 万座。按生产规模划分,大型废弃矿井 2 000 座, 中型废弃矿井 4 200 座,小型废弃矿井 9.28 万座。按 开采方式分,露天开采废弃矿井 8.06 万座,地下开采 废弃矿井 1.64 万座,其他混采废弃矿井 2 000 座。在 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秉承山、河、 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的技术思路和对策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结构性和功能性,因地制宜,区域修复,分类施策。

1.2 产业转型困难问题 传统资源型地区依靠矿产等资源形成采掘、加 工、运输等全产业链。资源充足时,地区经济繁荣,但在 资源匮乏的影响下,其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也显现出 来。高新技术匮乏,高等教育和科研技术研究机构缺 少,难以进行高质量的技术产业发展,导致各方面产 业发展如同走入死胡同,经济发展十分困难,这是过 度依赖资源开发发展经济形成的后遗症,没有提前布 局和谋划产业转型的后路,给后期产业转型带来困难。 

1.3 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或油气的开采导致了资源型地 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例如:土地资源的 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地表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空气和水体被污染。生态环境脆弱不仅不利于 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该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也 不利,因此成为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2 资源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探讨

 2.1 资源型区域森林生态环境修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型区域首先就是要 进行生态修复,这需要遵循循环利用、和谐共处、整体 优化、区域差异化的原则。一个成功的生态系统修复 应能使受损生态在短时间内达到具备自我维护的能 力。对于资源型地区,首要问题就是让受损的生态系 统修复到适宜动植物生存的良好状态。生态修复既需 要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也需要注重系统内部各个要 素相互影响的、相互依存的共存关系,加强对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逐步修复生态环境,并建立生态系统自 然演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2]。 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来看,废弃矿山恢复生态环境 的目标是将受干扰的系统恢复到自持状态,主要包括 植被恢复和土壤恢复。矿山废弃土壤修复的问题主要 包括重金属含量超标、养分缺乏、表层结构欠稳定、极 端 pH 值和有机污染物。植被恢复主要包括适宜生物 物种的选择及自然植物群落、固氮植物、高富集植物 的物种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体系来客观 评价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从业者大多数采用的是 简单的增加植被覆盖来减少侵蚀这种方法,而不是恢 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这是一种急功近 利的现象。 资源型地区可以将林业资源生态恢复作为首要 任务,在进行生态修复时,注重恢复林业资源的生态 环境,还须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和预防工作,比如自 然灾害和有害生物的预防。 

2.2 通过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打造绿色高新技术产业 虽然整个社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提升很 快,但是资源型区域劳动力素质提升相对较慢,原因 是生产环境条件艰苦,技术经营收益较低,生态环境 差,对高素质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够强大。因此在改善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提升该地区技术人 员文化素质[5]。通过采取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基层特 岗人员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 可以定期邀请高校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指导,高校在培 养专业人员时,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为资源型区域 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技术来源和人才资源。此 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高校要提供掌握系统专 业知识的生产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应充分培养学生专 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对工业技术经济领域的 兴趣,增强学生处理工业技术难题的能力,为资源型 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来源。 

2.3 资源工业与绿色旅游协调发展之路 

2.3.1 资源工业与绿色旅游结合的优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意识不断增强, 资源型区域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助于其完成产业转 型,还可使整个区域经济迎来新的发展,绿色旅游的重 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吸引了各方的重视与研究[6]。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工业绿色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 的定义,过去对工业绿色旅游的认识大多是基于自然 风景或者独特的社会文化风俗,同时结合工厂等工业 遗产,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 说,这种认识过分片面, 没有弄清楚资源工业绿色旅 游,导致了工业绿色旅游被大众所忽视,其有限性逐 渐显现。 长期以来的自然观光旅游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 进而导致游客观光体验的边际效用递减;而新兴的工 业绿色旅游不同于自然观光旅游,是一种全新形式, 势必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更容易满足游客的求知 欲和好奇心。由此可见,资源型区域的绿色工业旅游 将使区域旅游实现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经济振兴 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3.2 资源工业与绿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较传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而言,工业绿 色旅游有其优势,也存在相应短板,作为刚刚起步的 特色产业,现阶段经验不足尤为明显。一是产业特色 不够突出,旅游吸引力不足:工业绿色旅游是工业与 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就现状而言,我国目前的工业旅 游产业整合度不高,游客对工业特色的感知不够明 显,体验感不强;同时产业缺乏整体协调性,没有成熟 完整的特色旅游线路。二是行业的广度和发展深度不 够: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食 品加工、服装纺织、工艺品等方面,但由于缺乏对当地 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考虑,游客无法感受到当地的风俗 习惯,参观后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外在不过硬, 内在太松散,体验感不强:就外在而言,只注重企业工 业设备的参观体验;就内在而言,企业的文化和企业 精神展示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体验 需求[7]。四是重视不够,缺乏战略宣传:许多区域将其 视为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衍生品,忽视了营销 的作用,缺乏对营销的正确认识,未能让大众了解工 业绿色旅游。总体来看,我国大多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非常薄弱,资源型区域发展绿色旅游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3 资源工业与绿色旅游的协调发展 针对工业绿色旅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应思考如 何提高工业绿色旅游的品质,展现工业绿色旅游特 色,如:如何打造完整的配套措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 服务及旅游体验;如何打造良好口碑,扩大宣传、增强 影响力等。首先应注重打造主题鲜明的工业绿色旅 游,突出重点和特色,注重加深游客体验;其次应将工 业旅游与智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大数 据分析能力,提升旅游的层次和水平;第三,对新理 念、新概念保持高度敏感和敏锐判断,是旅游行业保 持活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元宇宙概念风靡,将元宇宙 概念与工业绿色旅游相结合,通过整合不同的新技 术,利用人工智能、AR、VR、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将虚 实共生的园内外整体体验向更高层级的沉浸感和个 性化推进,进一步增加游客的互动性、沉浸体验及个 性化需求满足,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知名度。最后,工 业绿色旅游也应该充分展示当地的传统精神文化,通 过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3 结 语 资源型区域在经过过度开发之后,面临着废弃矿 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产业经济转型困难等问题。本文提 出了首先通过森林植被培育来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加 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再结 合资源工业相关设施开展绿色旅游,引入新兴信息技 术增强绿色旅游体验感等措施,对资源型区域的高质 量绿色创新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推动资源型 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张 典,侯茂章,李园园.“双碳”目标下湖南林业经济 发展对策[J].林产工业,2022,59(8):58-61. [2] 张进德,郗富瑞.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研究[J].生 态学报,2020,40(21):7921-7930. [3] 付战勇,马一丁,罗 明,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 技术国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39(23):9008- 9021. [4] 翟文龙.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现状与对策分析[J].有 色金属(矿山部分),2022,74(4):115-118. [5] 于东超.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诠释[J].中国 高等教育,2021(22):53-55. [6] 梁 坤,杜靖川.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 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3):152-159. [7] 苑剑英,王青青.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工业旅游开发研 究[J].四川建材,2016,42(7):50-52

上一条:《中国医学伦理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研究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