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辅导员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科研 > 正文

《黑龙江日报》: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24-05-30    作者:付博     来源: 学生工作部     点击:

2024年05月2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我校辅导员付博文章: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目标、工作路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一致性。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强调高校教育重心要逐渐从“教”转向“育”,以资源联动、体系联动,助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提升教学主体、行政管理主体与学生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重视。结合本校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公开透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发展标准,涵盖队伍建设机制、协作管理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平台共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协作管理机制为例,依托学生信息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管理平台,为思政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主体进行数据应用、数据分析提供便利,在动态化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升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以平台共建机制为例,高校可组织学生管理主体与思政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专题研学等,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同时,完善目标体系,将协同育人工作目标指向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能力等各方面,实现高校管理育人功能的转变,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应主动从行为管理转向思想管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双向渗透。以学生价值期待为重心,以智能化教学与管理为契机,调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校园安全、后勤服务、宿舍管理、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当天办结”,以规范的管理制度、热忱的服务理念为学生全面成长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氛围。同时,教师应学会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放权,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客体关系”转向“交往关系”,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空间。例如,在日常管理中,成立专门的班委、思想政治类社团、思政专业协会、党团活动中心等微型组织,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管理意识,进而在多元化的管理实践中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社团文化与思政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社团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中,增强社团成员凝聚力。

高校要主动增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定期组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宣讲活动、实践调研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研学活动等,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课程学习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

建设管理工作队伍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协同育人,需要一支育人理念先进、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丰富的现代化工作队伍予以支撑,同时工作队伍应涉及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管理、心理教育等方面。

高校应建立健全工作队伍培训机制,结合队伍情况与工作实际,保障培训内容的综合性、专业性、进阶性。一方面,以基础知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实践教学培训,提升学生管理队伍在日常教学实际中对思政理论的应用能力,提升思政教育队伍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细则和规定的渗透能力和引导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党日活动、专题知识讲座、宣讲活动、政策围读等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方略,明晰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协同机制的具体细则和落实手段等,提升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协同育人成效。此外,高校应组建一支研究型和信息化管理队伍。依托奖励监督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相关的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项目报告,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学理支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引导教师高效运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和在线教学网站等,提升管理效率,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效运行。

上一条:《现代科学仪器》:基于决策树分类思想的线上思政教学课程推荐方法设计
下一条:《环境科学与管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