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西安日报》刊发学工部刘宁文章:《“大练兵”:撬动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小窗口”》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一场思政课教师全员“大练兵”热潮在陕西高校紧锣密鼓展开。各校纷纷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跨专业跨学院听课,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和全员展示观摩,思政课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下一步,仍要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为范式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聚焦队伍建设,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助推立德树人能力提升。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进一步明确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课程地位;要落实好“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要求,把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破解课程育人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难题。二是要激发思政课教师内生活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关心关爱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自信,建设学科队伍,提高队伍归属感,扩大学科影响力、增强理论阐释力、传播力、引领力;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大练兵”查缺补漏,保持“本领恐慌”,恒念“初心”“匠心”,利用各种机会“充电”“加油”,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三是要推动“大练兵”大中小学全贯通。“大练兵”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既要“守好一段渠”,也要“跑好接力赛”,以“大练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确保各学段思政课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各见其成,切实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
——聚焦平台建设,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推进思政课创新平台建设。一是要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分析课程目标、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好授课准备;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和“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高校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展示和思政课教学资源征集展示,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互鉴,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堂;各学段、各课程之间要定期开展多形式、多学科、多视角的教学讨论与交流对话活动,不断强化和细化各课程之间教学设计和内容衔接的融通性与丰富性。二是要强化数字赋能。要用好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云上大练兵”等,扩大备课磨课活动覆盖群体,创新形式,借助思政课教师云上观摩,进一步推进以赛促教、全员练兵;通过网络载体创新思政课叙事方式,提升课程趣味性、沉浸感、互动性;借助线上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创新思政课教师培训、交流方式方法。三是要向名师借力。要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获奖教师为带头人凝练优秀教学团队,推行“名师+团队”模式,强化团队建设;要让“大练兵”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广教学经验、提升社会服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科研团队培养培育、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沿阵地;要建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智库,以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服务能力为主线,统筹思政课专家、骨干教师、研究学者等社会资源,构建集学习、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平台。
——聚焦思政课创优,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推进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因此,一是要推动“金课”打造。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提升讲道理水平,把思政课打造成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人生大课,做到理论思辨与事实例证、正面弘扬与反面警示、世界视野与历史场域、本质认识与现象解读、理性诠释与情感渲染相结合。二是要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育人资源,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要围绕思政课重点、热点、前沿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科学制定教学预案、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研讨制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三是要推动思政课评价机制创新。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双维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育实效;要丰富评价内涵,探索形成性评价,追踪学生在大中小学学段内思想道德、学业成就的变化情况;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维度创设一体贯通的评价指标,动态把控思政育人的渐进发展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增值走向,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效果评价的层级式递进、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