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三维一体促成长,全程陪伴启新程

公共卫生学院优秀本科新生导师 王会

发布日期:2025-10-23    作者:大学生资助中心     来源: 大学生资助中心     点击: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之本。作为新生的引路人,担任新生导师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承载着信任与期望的使命。面对从高中到大学这一关键转折期的学生群体,王会老师将工作重心锚定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怀与成长规划四大维度。通过实施一系列多元化、浸润式、重实效的指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内在动力、筑牢成长根基。

一、工作开展情况

导师制工作开展以来,王会老师始终秉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紧密围绕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怀与成长规划四大核心任务,系统性地实施了六项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集体指导活动与一对一访谈,构建了贯穿全年的成长支持体系。

(一)起点·联结——新生导师见面会

学期初,王会老师聚焦学生适应性教育。举办新生导师见面会,通过导师、新生的自我介绍与互动破冰,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初步信任,明确导师角色与支持范围,列出后续的活动计划,征求学生们的建议。同时,结合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建议。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记录学生的家乡、兴趣爱好、学业成绩、参与活动、阶段性目标及谈话要点,实现精准画像与发展追踪。

   

图1 新生导师见面会(2024年10月9日)

(二)润心·减压——香薰蜡牌DIY活动

学期中,王会老师聚焦身心健康与压力管理。举办香薰蜡牌DIY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手工创作氛围中引导学生释放学业压力,探讨时间管理与情绪调适技巧,培养积极生活态度与创新能力。

       

图2 香薰蜡牌DIY活动(2024年11月7日)

(三)关怀·启思——进宿舍探舍情谈学情

学期末,王会老师聚焦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探寻学生生活空间,实地了解住宿环境与适应难题,细心解答在学业上的疑问,反馈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推进整改。关注学生选课与成绩波动,指导学生基于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与生涯规划,鼓励学生探索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中的应用,参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或研究性学习,将学习与未来连接起来。

      

图3导师进宿舍探舍情谈学情(2024年12月18日)

(四)融入·铸魂——户外野餐+校史知识竞答

春暖花开之际,王会老师组织学生赴浐灞湿地公园春游,亲近大自然,在美食与游戏之中放松身心,加强交流。结合校史校情开展知识竞答,在轻松自然环境中深化集体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寓教于乐,强化爱校荣校意识,深化立德树人理念。

       

图4 户外野餐校史知识竞答(2025年3月30日)

(五)领航·赋能——学长学姐线上分享会

毕业季,王会老师邀请优秀学长王正华与学姐马鸣苑分享大学学习生活经历。包括学业规划、高效学习方法与考研实战经验等,为新生提供可借鉴的成长路径与朋辈榜样。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了英语、科研、竞赛的重要性,对专业课的学习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图5学长学姐线上分享会(2025年5月29日)

(六)探索·立志——举办科研讲座

聚焦科研启蒙,王会老师举办科研讲座。系统介绍医学基础研究的选题思路、科研基本方法、学术道德、学术论文写作要点与注意事项,明确大学期间科研与竞赛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多看文献,早做准备。科研讲座活动点燃学生学术热情,成功吸纳3名同学加入课题研究组。

                   

图6 举办科研讲座(2025年6月18日)

二、取得成效

一年来,王会老师通过学业发展的指导,成长路径的引导与健康心灵的陪伴。所带学生在适应、认知与发展层面呈现积极变化。一是思想认同的深化与集体归属感的巩固。通过系列活动浸润,学生对校训精神、社会责任的理解更为深刻,截至目前10名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多名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总时长近50小时;二是专业认同感显著增强,学习自主性明显提高。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科研讲座的熏陶,学生们坚定地提出要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努力学习,8人主动联系导师咨询科研项目或加入实验室途径;三是情感联结增强,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在野餐、DIY等活动中,学生互动活跃,调查满意度达100%。同时,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的同学,建立了学长帮帮团、导师一对一帮扶的工作模式;四是学生的短期、长期个人发展规划更明确。通过学长学姐分享会与导师个别谈话,所有学生均初步思考并设定了短期的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考证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规划。1名学生成功转入临床医学专业。

三、个人体会

新生导师工作远不止于一份职责的履行,更是一段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旅程。当王会老师看着这18张从初入校门时的青涩迷茫,逐渐变得自信坚定的面庞,深深体会到“引路人”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与无与伦比的意义。

这是一份“唤醒”的事业。大学是人生新的起跑线,新生们怀揣梦想而来,却常常被未知所困扰。导师的角色在于点燃那盏心灯——在见面会中引导他们勇敢表达,在科研讲座里激发探索未知的好奇,在学长学姐分享会上播撒奋斗的信念,在每一次深度对话中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潜能、锚定前行方向。我见证了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规划,从懵懂随流到独立思考的可喜转变,这份“唤醒”的力量,是导师工作最动人的回响。

这是一场“陪伴”的修行。学业上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未来选择的迷茫都是新生需要跨越的山丘。香薰蜡牌活动中的放松释然,宿舍走访时倾听的烦恼与期冀,野餐活动的欢声笑语与团队协作,线上“树洞”里的生活答疑……这些点滴瞬间,构成了贯穿全年的温暖陪伴。这些让我深知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支撑者,是在他们需要时伸出的援手,给予的鼓励和无声的理解。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教育有了温度,也让成长不再孤单。

这是一次“耕耘”的实践。面对18个鲜活而独特的个体,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建立“成长档案”,实施“一生一策”,策划多元活动,寻求协同育人……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如何更好地助力每一个生命绽放”这一命题的探索与深耕。这就要求导师跳出舒适区,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更加用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智慧地引导。这个过程,挑战与压力并存,但当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成绩的提升、目标的明晰、心态的成熟,甚至是一个自信的微笑,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满足感。这份耕耘,不仅滋养了学生,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导师的育人能力与教育情怀。

导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了什么,更在于“导”向何方。王会老师说:“我们播撒的是信念的种子、规划的意识、探索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韧性。从‘老师’到‘导师’,一字之差,意味着更深远的影响、更紧密的联结和更厚重的责任。我由衷地感激这份信任与缘分,它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一群年轻人人生中最富可能性的阶段。未来,我将继续怀着敬畏与热忱,精进不怠,努力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值得信赖的同行者,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卓越未来贡献一份坚实而温暖的力量。这段旅程,虽有终点,但育人之心,永无止境。”

四、导师风采

王会,博士,讲师,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02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陕西省卫健委项目、秦创原春种基金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1项。发表SCI论文17篇。

     

图7 个人生活照

上一条:@西医学子!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开始申请啦!
下一条:《仁心引航·白袍初光》——西安医学院优秀本科新生导师风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