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学生处组织少数民族师生前往延安、梁家河村实地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学生处干部、新疆内派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共3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靳红樱部长在出发前嘱托
学工部靳红樱部长在出发前指出“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梁家河是他熔铸初心的地方,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起点。希望同学们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的梁家河‘大学问’学好、弄懂、悟透,做一个理想坚定、勇于担当、吃苦拼搏的习近平式新青年。”

枣园革命旧址学习合影

男生组分享学习心得

女生组分享学习心得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是孕育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革命历史锻造了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延安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开拓前进、创新争先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延安印象始终是教科书、老师口中、影视剧中那个充满神奇的地方。一抵达延安,师生们掩不住内心的激动,首先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历史文献、照片、文物、半景画、场景复原等,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党在延安自力更生、克难攻坚、艰苦奋斗的精神。晚上,同学们纷纷聚集在一起,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分享各自的学习体会。
临本1623班卡地尔亚同学说“今天的红色研习让他们真正从教科书里走到了现实中,切身体会了当年的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执着精神。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传承这种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务人员。必将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眼本1602班王璐同学说:“梁家河,这曾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七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的地方。在这里我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在当下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曾经,不满16岁的习近平和其他14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梁家河村落户插队。他们克服困难、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磨练,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民公仆,他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将以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践行医学生誓言。”

劳动工具

习近平设计建造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第二天一早,师生们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师生们走进村史馆认真观看展出的图片和实物,现场聆听讲解员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被这里曾发生的一切震撼着。随后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知青旧居、劳动场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地方,真实感受到了这里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切实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插队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感悟到了一个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的思想转变和意志磨练过程。最后,刘宁老师为大诵读了《梁家河》部分篇章,“从不‘撒奸儿’,’‘好后生!’,’种地的把式’......”这些词语挑动着师生们的神经,再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改造自然、勤劳致富的事迹感动和激励。

师生在梁家河实践学习合影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对“梁家河大学问”“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把“梁家河大学问”“延安精神”贯彻到个人发展全过程,将积极汲取习近平总书记留在梁家河的宝贵财富,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努力学习争做合格的医学生,不断锻造本领,励志造福相邻,共筑中国梦。(学生处 文/图 刘宁)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