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辅导员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辅导员科研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发布日期:2024-04-18    作者:刘宁     来源: 学生工作部     点击:

2024年01月0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校学工部刘宁文章《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铸魂育人是育人主体、育人场域、育人方法等各种育人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整体性活动。要想使各类育人要素形成高质量育人工作体系,就需要立足思政课实践,尤其是对“大思政课”理念的执行。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主体,在新时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就要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资源整合为支撑点,形成“全员”铸魂育人聚合力。只有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支撑、落实铸魂育人的任务。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网络是形成“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系统的要素,也是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育人队伍中,家庭是基础力量,学校是核心力量,网络是辅助力量,社会和政府是保障力量。当各个分力形成整体合力后,就能够高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思政课”对铸魂育人队伍进行整合,就是要把青年学生作为力的中心点,使家庭、学校、网络、社会组成一个合力系统,在国家、政府顶层设计保障下形成合力机制。第一,提高对家庭铸魂育人的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能在思政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注重学校铸魂育人队伍的建设。学校内部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开展“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组织保障,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打造一支涵盖党政团干部、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教辅人员等的全领域队伍,确保组织队伍内部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工作方法灵活,切实发挥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领路作用。第三,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成为“大思政课”鲜活的教学素材。可通过政府牵头与企业公益性的资助,搭建各类社会实践育人场所,也可通过使青年学生参与现实的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第四,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应对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摆脱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将“大思政课”版图扩展至网络空间等问题,是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要做好整体性谋划与布局以及层次性差异化内容建设,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做出综合考量,把控网络环境的整体航向,使网络优质资源为我所用

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形成“全过程”铸魂育人牵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落实课堂的双重任务,就需要精心建设好课程。课程建设作为着力点,是“大思政课”善用的有力抓手。课程承载着教育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要元素。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要聚焦思政小课堂的时空延展,重塑课程建设体系:横向上,从思政课的场域进行拓展,把思政课开在线上与线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纵向上,要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聚焦课程建设的横纵两个维度,才能搭建全过程思政育人平台。“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多元教育主体参与、多元教育场域结合、多元课程要素联动,从横向协同、纵向衔接、立体化格局几个维度,搭建出“全要素”的课程结构。第一,横向协同要求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都需要守好各自的责任田。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是检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主场域,是提升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大思政课”需要促进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个人育人意识与能力,深入挖掘蕴含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堂上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纵向衔接要求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要求,需要体现出各学段的教学重点,又要实现各学制之间的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大思政课”建设要立足于学生成长的实际规律,遵循“扬弃”的原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科学系统统筹各学段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考核机制等系统要素协同发展。第三,社会实践与网络教育丰富思政育人全过程。“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是思政理论教育,更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教育。社会实践与网络教育弥补了横纵维度的教育空缺,丰富了“大思政课”教育格局的立体性。

以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形成“全方位”铸魂育人驱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铸魂育人工作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说明体制机制建设是“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不仅需要三全育人的体系架构,还需要体制机制的完善,做到激励与保障,真正确保全员化的联动。第一,国家层面需要进行“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大思政课”理念打破了现有教育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困境。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就需要从顶层出发统筹协调资源,制定可具体操作的流程措施和制度保障,以构建分工合理明确的“大思政课”格局。第二,搭建高校铸魂育人协同联动机制。这需要完善校内全员育人队伍体系,推动校内党、政、团、学教学主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党的领导是根本,这就要求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层逐步落实的组织管理工作机制。同时,还要促进高校内部管理、课程、服务等育人平台协同发力,强化校外资源统筹,从根本上形成校内外全方位多元育人的铸魂育人工作协调运行机制。第三,建立健全长效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荣誉感与获得感。这需要从加强思政课的评价机制建设开始,提升以评促教的有效性。

以数字赋能为创新点,构筑“线上线下”铸魂育人新空间。数字技术时代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创新,重塑了社会实践活动形态。数字技术时代,将新兴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元素与铸魂育人工作相融合,有助于提升铸魂育人工作的数字化水平,发挥数字技术对铸魂育人效果的倍增作用。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有助于优化铸魂育人工作的精准过程,提升铸魂育人工作的精准效果,有利于加强对铸魂育人过程的智能管理。在具体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平台建设,搭建数字技术资源与应用平台。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场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具体验感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服务。还可通过VR技术、全息影像、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为受教育者呈现出沉浸式的真实学习应用场景,帮助其逐渐完善个体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铸魂育人效果的个性化。二是创新数字化评价体系。新时代的铸魂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应由传统的结果性导向评价向新型的数字化导向评价转变。这就需要将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融入铸魂育人评价领域。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可实现全方位的相关评价数据采集,为铸魂育人评价的精准性与智能性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提升教育者的数字化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数字化思维,主动适应数字化的变革形势,提升人人数字化学习能力与数之化应用能力。同时,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开展系统的数字化培训,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T作者数字化数育能力提供了客观保障。

上一条:《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医学生心理资本、应付方式、抑郁现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用延安精神滋养时代新人